最近PTT上為了一條新聞吵得沸沸揚揚,

咱們先來看看兩篇文章~

==========================================

[轉載自PTT八卦板]
作者  railrail (白線流)
標題  海角七號的票房奇蹟(並非本篇標題,原文無題)


  海角七號當年的確是紅得莫名其妙。

  海角七號和那些年不同,那些年從三個月前就一步步在進行計劃好的行銷模式,網路分享,電影節造勢有的沒有的,不斷把「暢銷作家拍自傳故事」這個概念灌輸在大眾心裡,一開始那些年的行銷策略就是賣九把刀這塊牌子,在桌上大便,宣傳他買過最貴的是夢想,在網路上看似不經意的隨筆分享拍攝的心路歷程,這些都是經過算計好的。從書迷出發擴展到一般大眾,播出打手槍的爭議預告片搏版面,結合你看得到的網站播送,向社會大眾道歉,一而再再而三,愈來愈白目的言論,這些都是在行銷的算計裡頭,九把刀穩穩地在走炒話題的行銷模式,有人討厭我沒關係,反正已經很多人討厭我了,有新聞就是好新聞,在各類媒體上一直提到我的名字才是重點,這是一種炒作的手法。

  票房破億,以每人貢獻300元計,不過是33萬人,算你40萬人進戲院好了。

  看起來很多?

  台灣工作人口,也就是去除看不懂的小鬼與不看電影的老人,也有1000萬人,只要有4%的人進戲院看電影就破這個數字了。

  一億看起來好像很多,這只是看起來的數字而已,有做過行銷的都知道,只要資金充足,光靠炒作提昇4%市場佔有並不太難,看看精美的鮮x仙,他們老闆光靠炒作就吃掉10%市場呢!

  只要知名度夠高,一億的票房絕對是可以炒作出來的,尤其今日的國片接受度已與海角七號當年大不相同。聽過這部電影名字的人愈多,需要以電影內容爭取觀影者認同的比率就愈低,只要在戲院現場買票時讓觀影者只認同你這部電影你就贏定了,在戲院門口,身邊牽著女友的情況下,有誰會冒險選沒聽過的電影?

  為什麼大家笑稱蘋果日報把女星拍得愈醜她愈紅?為什麼壹週刊總是有女星不經意東露西露搏版面?為什麼那麼多人奉行只要有新聞就是好新聞?信不信,不管你多厭惡九把刀大便在人家桌上,多討厭「我不支持國片,我只支持好片」這種狂妄的言論,只要眾多行銷攻勢裡頭有一種對中你的胃口(比如恬靜文雅版的預告片或可愛的陳妍希),在購票口你猶豫了半天,還是會選擇九把刀。「至少他預告片拍得很好。」「我只是要看女主角。」你會這樣說服自己。但真正的原因是九把刀的片你常聽到,很熟悉,別的片不太熟不敢選。你進了戲院,看完了之後心裡想「果然我不喜歡這部片。」但你的錢依然進了片商的口袋,這就是行銷。

  票房可以做為評選一部電影的參考,但絕不代表票房好就是電影好,不經意多露幾次底褲就可以多紅一點多搏幾次版面多賺幾百萬,有的人願意做這樣的行銷賺這個錢,有的人不願意。

  不一定要有好的產品才會有好的行銷,普通的產品就能靠行銷大賣了,在操作得宜的情況下,爛片只要取個好名字依然能大賣。

  台灣沒有這樣的先例,只不過是因為未曾有人在國片上大玩行銷,以前行銷高手沒碰這一塊,賺頭不夠多,現在國片市場漸漸有起色,賺頭多了些,慢慢有人投入這塊市場,把市場做大不是不可能的事,台北的房價都能站上每坪百萬了。但是把行銷和電影混為一談不是聰明的事,行銷是行銷,電影是電影,電影的好壞會影響行銷投入的資金,但並非完全正相關,也別相信爛東西炒作不起來,只要有心,大便都能炒作成健康食品。

  海角七號和那些年不同。因為海角七號可以說沒有行銷可言。

  08年台灣國片圈的氛圍是賣超過一千萬就穩坐當年度冠軍的小眾市場,海角七號光成本就花上四千萬,拍片都得賣房子了,魏導又沒有人脈,國片當時又不景氣所有人全看衰他怎麼可能有行銷?這部片的票房是一個不可能再重製的奇蹟,很多人都忘了這個奇蹟如何發生,我來提醒大家一下。

  海角七號全台票房六億,因為海角七號當年票房成長分三個階段。第一是口碑期,第一個星期上映時,當時這樣的國片--輕鬆但不輕浮,看完讓人愉快又感動的商業片--在市場上還是少數,走出戲院的人大都留下了對國片改觀的印象,建立了好口碑。靠著口碑這部片的票房還算好,但也就還不錯而已,記得當初范逸臣說如果票房突破兩千萬要裸泳,這代表當初所有劇組都認為這部片能破兩千萬就是萬幸了。

  然後,很少人記得海角七號這部片當年強運到什麼地步,在第一和第二個星期留下好口碑之後,第三個星期票房持平,這時沒記錯的話已經破千萬,在當時算是很好的票房了,魏導與劇組都覺得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票房已經差不多收尾,這個時候在第四週的週末台灣發生了罕見的事件。

  週末發生了什麼事?9月12日星期五,辛樂克颱風來襲,氣象局預估來勢洶洶,台北從星期五的晚上開始放假。這個辛樂克颱風是近年來台灣最怪的颱風之一,並不是路徑奇怪或災害巨大,而是颱風在宜蘭登陸後走得奇慢無比,星期五進來,一直到星期一才離開台灣全台大都連放了整個週末的颱風假,台北從星期五晚上放到星期日。

  全台不上班不上課,然而颱風在北部沒有想像中強烈,結果在其他商家都關門的情況下,全台百貨公司電影院大爆滿,海角七號有前三週建立的好口碑,各界輿論的一致好評,加上剛過暑假檔沒有好萊塢強片對打,以及熱心人士在p2p上拚命放假檔,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海角七號在這個神奇的週末成為觀影民眾一致首選,記得新聞記者還跑去熱鬧滾滾的電影院採訪,民眾大聲說:颱風天就是要出來看電影!問他們看什麼,每一個都說要看海角七號。

  從這個神奇週末開始,媒體效應啟動,新聞開始報導國片票房居然能突破兩千萬,魏德聖押房子賭身家本來沒有人理他,現在也被挖出來報導,綜藝節目瓜哥憲哥開始帶大家到墾丁一日遊,藝人開始模仿茂伯的幹我是國寶搞笑,從本週開始,戲院重新加開場次,你和朋友出去聯誼吃飯女生會跟你說:蛤?你還沒看過海角七號喔?

  海角的強運還沒有結束,之後下個週末哈格比颱風與台灣擦肩而過,全台大雨,不能去風景區玩的全往電影院擠,每天的票房都是以千萬在算的。之後再下一個週末,薔蜜颱風來襲,北部地區部份淹水,大家似乎已經養成習慣下大雨就是要看電影,週末電影院依舊塞爆。

  週末雨下最大災情最嚴重的時候各縣市都不捨得停班停課(大概是辛樂克連放太多天了),一直到颱風快走了,星期一全台才大都宣布停班停課,結果星期一我在桃園還出太陽,我的海角七號就是在這一天和大家人擠人看的。

  接下來票房衝高已經進入第三個階段。在經過連續三個大雨週末之後,海角七號這個名字已經深印在民眾心中,海角七號已經進入社會潮流中的主流,看過海角成為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一件事,而海角七號的票房實力也已經站上一個新的里程碑。民眾已經接受這個社會現象,這種心態就像三年前金價800美元你覺得貴不買,現在金價1800美元你卻覺得正常應該要買來保值;就像大安區06年一坪40萬的時候嫌貴,現在一坪80萬你覺得真便宜;就像宏達電連五天漲停,你的朋友全都買了,你想著不能追高不能追高,但每個人都買了等著它上漲,於是你閉著眼睛也買了一張。海角七號在這時已經突破框架進入新的基準點。

  在此時你開始發現一個新的現象,從來不看電影的老媽要你帶她去看海角七號,叔叔伯伯告訴你他第一次踏進電影院看了海角七號,並且覺得他很趕得上流行很像年輕人。一些阿姨在墾丁旅遊時經過阿嘉的家不知道為何這麼多人,所以回來之後去看了海角七號。站在新的基準點上,第二波的盲從效應擴大,看海角七號變成了社會上「應該要做的事」,就像每天應該要吃早餐,吃藥一定要配溫開水,買房子本來就要貸款二十年,你可以不照著做,但就是會覺得心裡怪怪的,好像做了什麼錯事一樣不想讓人知道。

  之後十月中突破四億,之後五億六億一直上去,海角七號徹頭徹尾就是個天助自助的奇蹟,一切都配合得剛好,第一階段鞏固住基本盤,之後第二階段天降颱風,人潮在票房最適合爆發的點集中,成功製造話題,媒體推波助瀾。第三階段盲從效應的發酵取決於電影調性,剛好本片電影調性適合全家觀賞。而對於電影角色的認同方面,年輕人要看的愛情,有!老年人對事業第二春的憧憬,有!可愛的天才小羅莉,有!鄉土認同感,有!這些條件缺少任何一個都不可能達到海角七億,在當時的環境,這是奇蹟中的奇蹟。

  魏德聖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至於另一個人……片子還沒上映的時候在哭窮,到處宣傳自己押了身家。片子即將上映時說自己沒資源行銷,整天在電影版po文「分享」。片子情人節時快閃上映是臨時起意本來沒準備。片子上口碑場時跟阿信說我們要一起努力,我只是一天放三場而已還不算上映啦。片子正式上映時說我還沒上映就賣兩千萬了奇怪拍電影有這麼難嗎。片子上映一週後說黎智英欠我廣告,如果夠大氣的話就一次給一週。片子上映到現在賣了一億說太好了不會賠錢了。

  自己的片子還不知道會不會賣的時候說請大家支持國片,自己的片子大賣了之後說我只挺好片我不挺國片(當然有眼光的觀眾都知道好片是哪部片對吧)。

  這些年的背後,製片是柴智屏,柴智屏身邊的人是崔震東,光看這兩個名字說沒有做行銷,每個人都笑了。

  做行銷的人絕口不提自己在行銷,就像賺錢的人絕口不提自己在賺錢一樣。哎喲,不會賠聽起來比較好聽嘛。

---------------------------------------------------------

[轉載自PTT電影板]
作者  Zarathustra8 (德州巴黎)
標題  Re: [轉錄] 海角七號的票房傳奇


  原文對於海角七號的票房奇蹟觀察還算正確。不過,由推文與許多的回文可以見得,許多網友,到現在,還認為海角七號是有片商或行銷公司背地操控口碑行銷。我根據我所認知的事實,補充幾點,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海角七號》的製片公司為果子,根據當時的營業登記,員工一人,名叫魏德聖,資本額,就是魏導所有的身家財產。沒了,沒其他人贊助,也沒什麼王牌製作人幫忙打通人脈,調度金錢。

  果子公司員工只有一人,所以,《海角七號》的行銷專員為外包,檯面上為李亞梅小姐,實際上是另外一位專員。

  該名專員據悉與海角七號簽約當初只作到8/31,9/1號就得去作鐘孟宏的《停車》。這代表什麼?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任何國片,只要忙一個禮拜,大概就沒事可做了,沒新聞可發,沒戲院可排,就下檔了,所以行銷專員自然會認為這部片作為一個禮拜就可以收工清潔甲板了。結果,大家都知道後來《海角七號》賣成什麼德行。

  《海角七號》的口碑怎樣來的?絕對不是奇摩電影討論站,也不是有人為操控,或粉絲俱樂部加持寫一連串的「謝謝魏大」,而是PTT電影板使用者自發性行為。PTT的口碑怎樣來的?涓滴成細流,至少在前兩週,許多國片愛好者、寫手,都以「總算有一部故事可以講得很清楚,很完整,很不藝術,很好入口的國片上映了,請大家多多去看《海角七號》,讓該片可以撐到下一周」。或說「這不是藝術片,而是商業片,是有笑有淚,不會讓你看不懂的國片」。在類似的推薦語下,一傳十,十傳百,許多板友,自發性地幫這部《海角七號》拉票,希望可以貢獻一己之力,多上映一周算一周,最後更演變成每天關注票房到底成長多少的全民運動。

  許多戲院第一週上映完就下檔,更多戲院是連上映都不給海角上映。等到海角七號越賣越好後,還達成國片近代史上另外個紀錄:增加拷貝、戲院搶拷貝。當時,最有名的一則新聞是原本不給海角上映的國賓體系,後知後覺地要求上映已經賣翻的海角,但已經沒拷貝可以給國賓上映了。

  媒體是在《海角七號》正式賣破4000萬後才開始報導,在此之前,沒有任何媒體願意給海角多大的版面。許多人認識海角都是海角已經賣破4000,及某人裸泳後。說海角是媒體炒作的朋友,請回想看看你是什麼時候才得知有這部電影的?

  媒體的報導,從頭到尾,沒人去操控,魏導也不可能有錢買置入性行銷新聞,他也沒那種李烈、柴智屏或《練習曲》導演陳懷恩的老婆楊麗音這類跟媒體關係很好的人脈可以幫忙炒新聞,單純是「居然有國片可以賣到4000萬,且周遭好友每個人的MSN暱稱都改成「我是國寶耶」后,媒體才一窩瘋報導。這可搞死了前文所說的那唯一一位的行銷專員。

  該行銷專員是在海角賣破億後,才註冊PTT帳號,到現在還是不知道怎樣發文,只會瀏覽文章。

  以上,是我所認知的一些事實補充。

  最後,我要說的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從頭到尾,包括熟知網路生態的該名導演的所有發文在內,都是有策略性的行銷計畫。近日內,該片行銷策略所造成的一連串的紛紛擾擾,尤其是打亂業界排片檔期,戲院檔期的長年默契一事,讓我看了非常反感。相比之下,同樣是步步都講究行銷策略的李烈,至少,她都是明著來,事先說好,事後沒有任何業者會說什麼。但是,當有人處處都陰著來,還在媒體上大放闕辭,這才是造成許多人反感的真正原因。

  刀迷們,想噓就噓,我從不介意被噓文,如果是很有料的噓文與反駁可以幫助我思考我的盲點,我反而會很感激您的。

==========================================

基本上,原先的新聞標題是:

某國片導演(名網路作家)說:「支持好片不支持國片」

也許記者們為了吸引讀者而下了聳動標題,

況且本人原先所講的話並不完全能這樣解釋,

這些先暫且都不要管。


老實說,這樣的新聞可以引發廣大的論戰實在令人驚訝,

竟還逐漸演變成支持該作家的陣營和反對陣營的砲火,

最後有人乾脆提出不管支持反對都是幫忙宣傳的論調。

好好好,不管怎麼說都有他們的道理,

小弟並不打算選邊站什麼的,只是想和大家分享看法。


看看這兩篇文章,實在是中肯到不行。

(除了有指名某網路作家的幾段小弟保留之外)

正因為海角七號也受到了這場爭端波及,

小弟就沒辦法騙自己不去深入了解一下到底發生啥事。

基本上,小弟和那位網路作家不熟,

知道他的名氣,但總覺得tone不合也就沒接觸了。

(但沒有任何討厭之類的負面感覺,請別誤會。)

至於他的支持者們多麼欣賞他的作品,我都可以理解,

畢竟人各有所好,也應該互相尊重。

但是,如果為了區區一條小新聞就攻擊其他國片,

就實在太令人心寒了。


就拿海角七號來說吧。

海角七號真的是台灣的國片奇蹟,無可厚非,

它的成功的確含有許多運氣成分(參照第一篇文)

而確實,它的質感並沒辦法稱得上是「世紀大片」

(有些人直接說爛透了實在有失風度,不過要尊重他們)

但就小弟跟隨這部電影一路走來,

它的成長、茁壯,一點一滴都確實是值得鼓鼓掌的。

第一篇r大提到海角發展的三個時期,

小弟應該不屬於任何一期,是屬於第「零」期,

因為小弟認識這部電影的方式很特別,

早在電影上映建立起口碑之前,就有幸認識它了。

那時的海角,在無名上刻畫著成長日記,

雖然使用無名紀錄約莫是想獲得更多注視,

但實在稱不上是「宣傳」、「炒作」,

而只是真誠地一筆、一筆寫下他們的酸甜苦辣,

因為這可能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了,

記住,當時的台灣電影市場還是對國片不友善的。

沒想到它最後的成果竟是如此輝煌,

時至今日,俗話說「樹大招風」就是這麼回事吧。


再說說魏導。

小弟真的很欣賞這個人,

看到他寫下的一篇篇故事,

從08'簡單生活節聽過他的座談會,

知道他雖然不是很會用言語表達,

但是內心卻是個情感澎湃的人,而且很老實,

能讓他表現的,也就是電影了吧。

到了現在,多年願望即將實現的前夕,

賽德克.巴萊即將上映的前夕,

魏導還是以前那個魏導,始終如一。


也許有人說,看電影幹嘛想那麼多、那麼累?

是啊,你也可以花個兩三百塊進戲院笑笑就出來。

也有人說,跟鄉民認真就輸了~

所以我並不打算把我的任何想法放在PTT上。


誰挺不挺國片,挺不挺好片並不重要,

他的身分講這個話合不合適也就交給社會去判斷,

重要的是,在這資訊雜亂如麻的時代,

要如何避免隨波逐流,學習看清真相,

不要急著下定論,也要懂得尊重各式各樣喜好的人,

這樣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nonat04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